|
|
1.什么是宮頸糜爛?
宮頸糜爛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癥。
宮頸糜爛并不是真正的糜爛,它是由于患慢性宮頸炎癥后,子宮頸深部組織存在的炎癥不易被消除,宮頸表面的鱗狀上皮因發生營養障礙而脫落,剝脫面逐漸被由頸管增生而來的柱狀上皮所覆蓋。
由于柱狀上皮菲薄,可以透見下面的血管及紅色的間質,使糜爛面呈紅色,與周圍的正常鱗狀上皮有清楚的界限。還因宮頸的柱壯上皮外翻,呈紅斑狀,脆性增加,所以觸及后可有出血(接觸性出血),多數伴有膿性分泌物。
2.病原體是哪些?
急性轉為慢性者,多見淋球菌、沙眼衣原體、和人類乳頭瘤病毒;此外,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及厭氧菌等。
3.如何分型?
臨床從糜爛面的面積大小分為輕(I)、中(II)、重(III)三度。
從宮頸糜爛的表現又可分為三型:
單純性糜爛:多見于炎癥初期,糜爛面被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皮比較平坦光滑;
顆粒型糜爛:炎癥繼續存在,使子宮頸上皮過度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外觀呈顆粒狀,為顆粒型糜爛;
乳頭型糜爛:如果腺上皮及間質增生顯著,凹凸不平現象更加明顯,呈乳頭狀,即為乳頭型糜爛。
這三種類型可單獨存在,也可交錯共存。它還由病因而分為特異性的和非特異性的兩種。
A,特異性的:指由病菌感染引起的。淋球菌及沙眼衣原體是宮頸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
B,非特異性的:多數是由雌激素分泌的不平衡造成的。比如很多未婚未生育的人。
宮頸糜爛常伴有宮頸肥大。是由于慢性炎癥的長期刺激,組織增生而使宮頸肥大,以后即使炎癥治愈,宮頸肥大仍可存在。
[下一篇:患糜爛能做流產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