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節話養生,補陰比貼膘更重要!
進入秋分之后,一場秋雨一場涼,氣溫逐漸下降,更容易出現各種疾病的困擾,那么秋分時節該如何養生呢?玉林君和你們娓娓道來~
秋分之后,天氣涼爽,人的食欲也逐漸增強,古時人們在經歷過高溫濕熱、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后,經常要在秋季“以肉貼膘”,為秋收農忙打下身體基礎。但是,現代人平時就常吃大魚大肉,肉蛋及油脂的攝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秋季進補其實早已不適合“以肉貼膘”,貼膘不慎,輕則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重則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危及生命。
《黃帝內經》中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立秋過后,天地間陽氣漸收,養生強調順應天時,滋潤和護藏五臟陰精,保養人體之正氣,以抵御秋季易發的常見病。秋季,天氣干燥是主要特點,秋主肺,燥最傷肺陰,容易使人出現口唇干裂、喉鼻干癢和咳嗽等不適。秋季養陰,飲食上應保持清淡,多吃多吃蓮藕、梨、甘蔗、銀耳、菊花等清心潤燥食物,有潤燥止渴、清涼入肺、健脾開胃等作用,可以防止秋燥的影響。
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中醫認為秋分前后養生還要注意飲食、起居、鍛煉及精神方面的調養。
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聲嘶、皮膚干裂、大便燥結等燥癥,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蓮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廣東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蘿卜陳皮鴨湯、玉竹百合豬瘦肉湯、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沙田柚花豬肝湯、無花果白鯽湯、霸王花蜜棗豬月展湯等都是家庭養生之品。
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附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同時也要注意保暖,小心著涼。
要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氣的侵襲。秋季天氣干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于溫燥;秋分之后,陣陣秋風襲來,使氣溫逐漸下降,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同時,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要防止涼燥,就得堅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念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同時,秋天是腸道傳染病、瘧疾、乙腦的多發季節,也常引起許多舊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復發,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則會加重危險。
發現男題,又不好意思去醫院
別擔心、還有我們
專家在線 ,有問題隨時隨地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