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么他一出生便患了呆小癥? 醫生 說缺碘的致。但為什么有人用碘鹽后又出現了 甲亢 ?生活密切相關的碘鹽能不能用?如何用……
■呆小癥和碘甲亢 滿都呼身強力壯,其其格美麗穩重,婚后一年,生下一個白胖的兒子,一家人非常高興。遺憾的是孩子發育遲緩,到6歲還不會說話,兩眼距寬,鼻梁扁塌,口唇肥厚,舌大外伸,表情呆滯,走路像鴨子一樣搖搖擺擺。這可急壞了全家,求治于各大醫院,一致診斷為呆小癥。這種疾病主要見于缺碘的地方性 甲狀腺 腫流行區,若發生于幼年,則生長遲緩、智力低下;若發生于成人,則怕冷少汗、乏力嗜睡、少言懶語、顏面虛腫、表情呆鈍、皮膚干燥、甲狀腺腫大,俗稱粗脖子病。男性 陽痿 ,女性 閉經 。 呆小癥多見于云南、貴州、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四川、青海、內蒙古等地。解放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本病的調查和防治,發病率和病情已有明顯改善。近年來,國家規定:食鹽必須碘化。這一措施對于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呆小癥以及甲狀腺癌的發生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有部分人攝入碘鹽后出現了心慌、怕熱、多汗、多食、便次增多、性情急躁、手抖、消瘦、甲狀腺輕度腫大。檢查甲狀腺的質地較硬,無血管雜音,無眼球突出,化驗T3、T4均增高,其中以T4增高更為明顯,而甲狀腺吸131碘明顯降低。本病多發生于女性及原有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病人, 醫學 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碘甲亢。 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甚至呆小癥;補碘之后,部分人又可能患碘甲亢。這樣一來,有人就要問:到底應多用些碘,還是少用一些?甲狀腺和碘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甲狀腺雖小,作用卻不小 要說明這個問題,須了解一下甲狀腺的生理和碘代謝。 甲狀腺位于頸前部,重約25克,別瞧它個頭小,作用可大啦。甲狀腺激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參與生長、發育和全身代謝的調節。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正常的甲狀腺內含有碘5~10毫克,占全身碘量的90%,其濃度比血清碘高25~50倍;而患甲亢時,可高達500倍。 如果食物和飲水中長期缺碘,由于原料不足,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這種信息反饋到甲狀腺的上司——腦垂體,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便會增多。促甲狀腺激素可促進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代償性增生、肥大,導致甲狀腺彌漫性腫大,即單純性甲狀腺腫。這就好比廠房擴建了,但缺少原料(碘),其產品(甲狀腺激素)仍然供不應求。隨著病情發展,甲狀腺濾泡充滿膠質,甲狀腺組織出現不規則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結節,即結節性甲狀腺腫。個別病例,甲狀腺結節多年后可轉化為腺瘤或腺癌。
■碘少碘多,區別對待 補充碘劑是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基本方法,碘鹽是目前使用最廣泛而又最方便有效的碘劑。
1921年,何因德首先報告,用碘化物治療地方性缺碘性甲狀腺腫后可引起甲亢。由于患者原有甲狀腺腫,尤其是結節性甲狀腺腫,其功能已不受正常的下丘腦——垂體調節,因此,長期大量補充碘劑,即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充足,可引起這些不受正常生理控制的甲狀腺結節中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增加,從而誘發甲亢。
補充碘鹽的濃度,應考慮當地缺碘程度及甲狀腺腫流行情況而定。人體每日約需100~200微克碘,即可滿足正常生理需要。如果碘和鹽的比例為1:200000每日用碘鹽10克,即可得到碘500微克,這個劑量顯然超出正常人的需要量。國務院要求食鹽減少碘的含量,就是及時總結近年來全國食鹽加碘的經驗而做出的決定。我國地域遼闊,缺碘情況不一,碘鹽中碘的含量應視具體需要而定,不同地區應提供不同濃度的碘鹽。對個人來說,居住在缺碘地區,應多用些碘鹽,碘鹽應當密封,以防止碘劑揮發,還應適當吃些海帶、海藻、紫菜、海魚等海產品。必要時可檢測24小時尿碘,如超過50微克,說明已不缺碘。居住在沿海地區,缺碘情況不嚴重,可少吃些碘。尿碘超過100微克,應適當控制。甲亢病人應盡量少吃碘鹽。曾有不少甲亢患者說,有人告訴他們要多吃海帶,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這就好比向一個生產過剩、又不聽從上級指揮的工廠源源不斷地提供原料,勢必造成產品的更大積壓,這樣做只會加重病情。建議甲亢患者把碘鹽攤開晾上幾天,使碘揮發后再食用。
有一種甲狀腺腫伴 甲狀腺功能減退 的病人,補充碘鹽后井無療效。這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當無機碘進入甲狀腺,在過氧化酶等多種酶的作用下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即甲狀腺激素。而這種病人可能先天缺乏過氧化酶,即使補足了碘,也不能生成甲狀腺激素。因此,對于這些病人,補充碘無濟于事,需要直接補充甲狀腺激素(T3、T4)方能顯效。
(責任編輯:admin)[下一篇:甲狀腺篩查試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