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外痔位于齒線以下,是由痔外靜脈叢曲張或肛緣皺襞皮膚發炎、肥大、結締組織增生或血栓瘀滯而形成的腫塊。外痔表面蓋以皮膚,可以看見,不能送入肛內,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異物感為主要癥狀.臨床常分為結締組織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一、結締組織外痔
結締組織外痔因其形態而命名,又稱贅皮痔,皮膚下垂物和贅皮性外痔。這種外痔是肛門緣皮膚皺襞增厚肥大,有結締組織增生,痔內無曲張靜脈,血管甚少,底寬尖長,呈黃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見,大小形狀不等。有時只有一個,在肛門后部或前部正中,有時數個圍繞肛門一周。
病因病理:常由便秘引起,當干大便通過肛門時,過度牽拉肛門部皮膚,撕傷肛門皺襞,引起感染發炎、水腫、纖維組織增生。炎癥消散后,皺襞不能恢復正常,這樣多次損傷,則使皺襞增生肥大,成為外痔。肛門和直腸的各種炎癥,如直腸炎、肛門狹窄、內痔、肛竇炎、肛瘺、肛裂等,也是生成結締組織外痔的原因。另外,肛門部手術,如痔切除術、肛竇切除術等,因切去皮膚、縫合、結扎等操作不當,也會影響肛門部淋巴和血液回流,常引起結締組織外痔。
二、靜脈曲張性外痔
靜脈曲張性外痔是齒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曲張,在肛門緣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棱形柔軟腫塊。如有水腫,則形狀變大。在祖國醫學中,它屬于氣痔范疇。如《瘡瘍經驗全書·痔漏圖說》中說:“氣痔,感氣即下。”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墜脹或有異物感。多與三期內痔和混合痔并發。
病因病理:凡是引起痔瘡形成的各種病因,都可引起靜脈曲張性外痔,其主要因素是:由于飲食不節,久坐或久站,長期便秘或腹瀉刺激,腹壓長期持續增高,加之感染損傷,以致痔外靜脈叢擴張、瘀血、屈曲而形成。
三、炎性外痔
病因病理:常因肛門受損后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門皺襞發炎和水腫所致。
四、血栓性外痔
病因病理: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因排便時用力過猛,劇烈活動或用力咳嗽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塊,在肛門部皮下生成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大小不等,位于肛管內或肛緣外。腫塊初起時較軟,幾天后變硬。如未發炎,腫塊可在3--4周內完全吸收消散,不留痕跡;如反復發炎,腫塊內結締組織增生,可變成結締組織外痔;如發生感染,可生成膿腫。
病因
1、局部血液回流差,造成血管擴張淤血成痔。
(1)直立體位,受地心引力作用。
(2)位于腹腔最下部
(3)直腸上靜脈無靜脈瓣,血管穿越肛周豐富的肌肉群。
(4)大便時腹壓增高造成壓力。
(5)直腸粘膜下層的組織疏松,血管壁周圍阻力弱。
2、不良體位、過度疲勞:如久坐、久站、久蹲、久行。
3、不良飲食習慣: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
4、不良排便習慣:蹲廁過頻、時間過久。
5、持續腹壓增高:妊娠、前列腺肥大
6、其它:高血壓、肝硬化、動脈硬化、肛門直腸慢性炎癥等。
診斷
以齒狀線上、下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主要癥狀是便血、脫出、墜痛。
1、內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上,以便鮮血為主要癥狀。根據痔脫垂情況分為三期:一期無脫垂。二期脫出可自行還納。三期脫出需手推才可還納。
2、外痔:發生在齒狀線以下的肛管及肛門緣。發作時腫脹疼痛,臨床分為四型:
(1)炎性外痔:常有肛緣皮膚損傷和感染引起。肛緣皮膚皺壁突起如水泡樣。腫脹疼痛明顯。
(2)血栓性外痔:肛門靜脈叢破裂,血液漏出血管外,形成血栓在皮下隆起。特點為起病突然,局部腫脹、疼痛劇烈。
(3)結締組織性外痔:因慢性炎癥刺激,反復發炎、腫脹,致使肛門緣皮膚皺襞變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皮垂。
(4)靜脈曲張性外痔:肛緣周圍皮下曲張的靜脈團,下蹲腹壓增加,排便時增大,恢復正常體位后癥狀可不同程度的減輕。
3、混合痔:同一部位齒狀線上、下均有。臨床兼有內、外痔的癥狀。
危害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痔瘡隨著病程的延長會大大增加治愈難度,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一系列危害和疾病。
1、長期便血會導致貧血。
2、痔核脫出肛門外,分泌物增多,誘發肛門瘙癢癥或肛門濕疹。女性患者還會導致婦科疾病的發生。
3、因便時疼痛,強忍不便,惡性循環,最終可導致肝、腎病、肛裂、大腸腫瘤等的發生。
4、認為便血或肛周任何墜脹不適都是痔瘡所致,麻痹大意,延誤了真正的疾病腸道腫瘤(直腸ai),從而喪失最佳治療時機的例子比比皆是。據有關資料統計90%以上的直腸ai患者在早期被誤診為痔瘡。
臨床表現
1)肛緣出現腫塊疼痛,初起疼痛劇烈,行走不便,坐立不安。數天后減輕,腫塊變軟。
2)結締組織外痔常無癥狀,偶有肛門瘙癢,下墜或異物感。并發感染可有疼痛。
治療
外痔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如血栓性外痔剝離摘除術、結締組織性外痔切除術、靜脈曲張性外痔剝離切除術、炎性外痔切除術等。
外痔手術
一般認為血栓外痔需要手術治療,靜脈曲張性外痔可采取非手術治療,而結締組織性外痔不需要手術治療。
(1)血栓外痔 因其痔瘡形體小,血管破損,血塊凝結成血栓而命名。患者肛門部有劇烈疼痛感,發病7~10天后,經過治療后疼痛雖減輕,但局部腫塊堅硬不消者需要手術剝離血栓。對于有些不宜手術或不愿手術的患者,則繼續采用非手術療法。常用的內治法擬清熱涼血以清為主,選用涼血地黃湯加味,常用藥物有生地、丹皮、槐角、黃芩、生地榆等。常用成藥則有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常用的外治療法用苦參湯合五倍子湯熏洗,或用高錳酸鉀熱水坐浴,每次20分鐘,熏洗后外敷消痔膏或金黃膏,每日一換。
(2)靜脈曲張性外痔 靜脈曲張性外痔的治療,既可手術也可非手術療法。一般用手術方法剝離痔外靜脈叢,而非手術療法則用清熱除濕、活血散瘀的方法,選擇萆薢滲濕湯合通經活血湯內服,常用萆薢、澤瀉、黃柏、黃芩、丹皮、赤芍、當歸、牛膝、川芎等藥物。或配合應用麻仁丸、潤腸片等中成藥,使患者保持大便通暢,臨廁時勿用力努掙,在大便后輕按肛門數次,并收縮肛門20次。無炎癥者不需外治,若發炎水腫時,可用苦參湯或高錳酸鉀坐浴熏洗,熏洗后外敷消痔膏,每日1次。
(3)結締組織外痔 不需特別治療,僅需作一般處理。要求患者調整大便習慣,避免蹲廁過久;大便后或睡前用溫水坐浴;保持肛門皮膚干燥。當并發炎性腫痛時,可用熏洗坐浴,并外敷消痔膏、金黃膏等,還可適當給予抗生素。倘若外痔皮瓣過大影響肛周清潔衛生者,或反復炎癥水腫者,可酌情進行手術治療。
(4)炎性外痔 僅需調整大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忌飲酒及進食燥熱有刺激性食物,便后高錳酸鉀坐浴,或使用頻譜照射治療。必要時外敷消痔膏,每日1次。或口服甲硝唑(滅滴靈)0.4克,每日2次。對于炎性水腫長期不退者,可進行手術切除治療。在炎性水腫急性期,按中醫辨證內服中藥,配合熏洗、外敷等外治法。
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2、預防便秘:
(1)合理調配飲食 :多食蔬菜、水果和纖維素多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2)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蹲廁時間過長。
(3)選擇正確治療便秘的方法:若有頑固性便秘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正確治療。
3、注意孕期保健。
4、保持肛門周圍清潔。
5、其它:腹壓增高可引起痔瘡。例如肝硬化引起的門靜脈高壓癥,使肛門直腸血管擴張引起痔瘡。此時應首先治療肝硬化等原發病變。
總之,只要我們大家在日常生活從以上幾個方面加以注意,就可有效預防痔瘡的發生。對已患痔瘡且有臨床癥狀的患者,應作到及時診治。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