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因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局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因此被稱為宮頸糜爛。宮頸糜爛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70%左右的已婚女性不同程度患有此病。很多人一聽到宮頸糜爛就緊張,確實宮頸糜爛如果得不到專業醫生的科學指導,容易反復發作。
宮頸糜爛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輕度宮頸糜爛如不及時治療或正確治療,很容易發展成中、重度宮頸糜爛,尤其是顆粒型或乳突型宮頸糜爛,不僅威脅身體健康還會增加治療的難度和費用。
宮頸糜爛還有真假之說?
關于宮頸糜爛的真性與假性之說,是學術上對臨床診斷的不同說法,“糜爛”的病理學概念是指“表面上皮的脫落”,而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宮頸糜爛,當宮頸外口表皮脫落,被宮頸口另外一種上皮組織所代替后,由于覆蓋面的新生上皮很薄,甚至能看到下方的血管和紅色的組織。如果嚴格按照糜爛的病理學定義,并不屬于糜爛,所以稱之為假性糜爛。而真性糜爛病理學指上皮脫落、潰瘍。
但“真性糜爛”的創面其實很快就會被其周圍的柱狀上皮所覆蓋,形成表面呈顆粒狀、有一定光澤的紅色區域,即“假性糜爛”。也就是說,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所發現的宮頸糜爛,大多屬于“假性糜爛”,而“真性糜爛”只是這一病變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
對于患者而言,這種學術上真假宮頸糜爛的說法,是否知道,意義并不大,但我們應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遇到患者希望了解的情況下,醫生應該詳細地做出解釋,這樣既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也能夠取得患者在治療上的配合,而患者遵從醫生的專業指導,對預后恢復尤其重要。
[下一篇:查出宮頸糜爛 胎兒怎么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