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性濕疣是一種至今發病原因不明的疾病,其臨床特點和組織病理與尖銳濕疣極易混淆。因此,臨床上甚易誤診。筆者從1993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診治假性濕疣160例,其中80例曾誤診為尖銳濕疣,誤診率達50%,現就本組誤診原因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80例,均為皮膚性病科門診病人,年齡20~29歲56例,30~35歲19例,38歲5例。婚姻:已婚68例,未婚12例,全部病人均有性生活史,有2個月以上性伴侶者8例,所有患者的配偶及性伴侶均無相同疾病,病程2個月至1年。80例病人中63例為外院婦產科誤診為尖銳濕疣,17例在私人診所誤診為尖銳濕疣。
1.2、皮膚特征
①色澤:外觀呈淡紅色(粘膜色)67例,淡褐色13例,
②大小:直徑1~2mm。
③行態:魚子狀66例,絨毛狀7例,息肉狀2例,丘疹狀3例,苔蘚狀1例,絲狀1例。
④部位:兩小陰唇內側46例,陰道前庭32例,單側小陰唇2例。
1.3、組織病理及其他檢查
80例均經活檢,其顯示表皮肥厚,棘細胞內見有空泡形成,但細胞極性正常,形態及染色體正常。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20例均未發現人類乳頭瘤病毒。醋酸試驗均為陰性。
2、討論
女性假性濕疣(絨毛狀小陰唇)的病因可能是生理性異常,也可能與其他感染有關,如念珠菌感染、泌尿系感染,與長期陰道分泌物刺激有關。主要癥狀是外陰瘙癢,白帶多,皮膚損害限于小陰唇,為粟粒大小,粘膜色或淡紅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魚子狀,群集分布,好發在20~30歲的女性外陰,特別是小陰唇內測和陰道前庭。部分發生絨毛狀改變。醋酸白試驗陰性,甲苯胺藍試驗陰性。42例組織病理示粘膜上皮大片空泡樣細胞,但此細胞大小.形態.細胞極性及染色均正常,胞漿空泡圓而規則,而無診斷性空泡細胞可見。行PCR檢測20例人乳頭瘤病毒陰性。說明假性濕疣與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無關。治療此病時主要應治療其他感染,若有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或泌尿系感染要首先予以治療,應加強預防,避免感染這類疾病。若沒有感染,就不會有外陰瘙癢的癥狀,女性假性濕疣的皮損就會逐漸減少。因而對女性假性濕疣皮膚損害從醫療的角度來講,不需要特殊治療。本病臨床表現與不典型尖銳濕疣極其相似,本組誤診率50%,誤診原因如下:
①部分醫生對假性濕疣認識不足。因此,不能將兩種疾病從臨床角度予以鑒別。初診時便武斷地診斷為尖銳濕疣而誤診。
②思維片面,將兩個以上性伴侶的患者,只要生殖器出現濕疣樣皮損,便輕易診斷為尖銳濕疣。
③過于依賴組織病理,因部分醫生對皮損形態認識不夠,故遇到生殖器皮疹便常規做組織活檢,靠病理科醫生定論。由于大部分病理醫生并非皮膚病專業,對假性濕疣病損特征掌握不夠,在閱片中單憑細胞空泡樣變,便診斷為尖銳濕疣,加之臨床醫生,尤其是婦產科和泌尿外科醫生過于依賴病理診斷,從而導致誤診。
④滿足于初步診斷,未做進一步檢查,本組病例根據皮膚損害,疑診斷有誤,行PCR檢查及醋酸白試驗后修正診斷。
[下一篇:口腔尖銳濕疣的癥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