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列腺炎是青壯年男性的常見多發病,在泌尿外科就診病人中占很大的比例。它是一種由于前列腺受到微生物等病原體感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刺激而產生的患者前列腺區、會陰、下腹、陰囊、腰骶等處的不適或疼痛。根據Dorch分類方法, 可將前列腺炎分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CABP)和前列腺痛(PD)。
這種分類法在臨床和科研中沿用了 20 多年,是一種基于細菌病原學的分類方法。其對感染相關的前列腺炎的診療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對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的提法太籠統,且沒有包括臨床上常見的無癥狀的前列腺炎。為了彌補上述分類的不足,95年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提出新的前列腺炎分類方法。該方法以前列腺炎病因學為基礎,對前列腺炎的科研和臨床更有指導意義。在1998年獲國際前列腺炎協作組(IPCN)認可并推廣。
其將前列腺炎分為4 類:Ⅰ類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ABP),有急性前列腺感染性炎癥;Ⅱ類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BP),特征為反復發作的前列腺感染;Ⅲ類為慢性 非 細 菌 性 前 列 腺 炎 或 慢 性 盆 底 疼 痛 綜 合 征(CPPS),其特征為沒有明顯的前列腺感染但有盆區疼痛和不適及各種排尿和性功能異常。根據患者前列腺按摩液(EPS),按摩后尿液(VB3)及精液中的白細胞的有無又分為ⅢA炎性盆底綜合征和ⅢB非炎性盆底綜合征;Ⅳ類為無癥狀炎癥性前列腺炎(AIP), EPS或活檢時有炎癥證據。這種分類法得到一些學者的認可,但有學者認為因為CPPS和AIP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分類方法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急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比較清楚,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關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無癥狀性炎癥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目前研究較多,但尚無定論。下面就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下一篇:怎樣檢查診斷前列腺增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