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一種常見病。在肛腸科疾病中發病率排名第二,僅次于痔瘡。因為癥狀與痔瘡相似,所以普通人不易區分。其患者以20歲左右年輕人和兒童最多,老年人少見,女性顯著多于男性。
什么是肛裂呢?是指肛管皮膚出現縱形、裂開性潰瘍,發病后主要癥狀是疼痛和出血。排便時,大便經過患處,會引發劇烈疼痛,便后持續數小時,嚴重者直至下次排便前才能緩解。出血主要是鮮血,排便時滴出或便后手紙擦血,便后即止。
肛裂與痔瘡的區別在于:一、痔瘡的出血量一般比肛裂要多;二、肛裂有較劇烈的疼痛,雖然外痔在急性發作時也會疼痛,但不像肛裂的疼痛具有明顯的規律。
肛裂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是肛裂的早期階段,病情較輕;慢性肛裂的裂口較深,反復不愈,裂口周圍形成瘢痕組織,或伴有外痔、肛乳頭肥大和肛瘺等。
為什么會形成肛裂呢?肛門內括約肌受到酸性物質和腸腔污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導致肛管局部缺血;同時由于排便時肛管不能正常舒張,大便排出障礙,強行排出就會加重肛裂。
年輕人內括約肌的敏感度較高,加上飲食、生活不規律,便秘較多,所以發病率高。兒童肛門括約肌尚未發育成熟,飲食中蔬菜和粗纖維食品少,糞便較粗硬,同樣也會多發。女性的會陰部括約肌較薄弱,尤其在月經期和懷孕期,盆腔充血,回流不暢,再加上分娩時一用力,導致肛管缺血易撕裂,所以發病率高于男性。
如何預防肛裂?首先,要糾正便秘;其次,在飲食上以清淡和素食為主,防止刺激性強的糞便對肛門的不良刺激;最后,要保持肛門清潔衛生,防止感染。
得了肛裂要及時治療,否則,急性可以轉化成慢性,本來用藥物就可治愈也變成必須手術治療。若已發展為慢性還不治療,就會導致便秘、痙攣、肛裂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加重,甚至導致胃腸紊亂和肛門直腸神經官能癥等。
急性肛裂通過非手術治療一般即可獲得治愈。可以用藥物(如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外涂生肌膏,促進潰瘍愈合;硝酸甘油藥膏外用,能緩解內括約肌痙攣;還可嘗試擴肛及藥物注射治療。如果已經發展為慢性,目前最好最快的治療方法是手術,一般術后一周左右即可恢復。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