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是指肛管直腸與肛門周圍皮膚相通的感染性管道。瘺是一種病理名詞,正式名稱叫瘺管。該管道內壁襯有上皮細胞或肉芽組織,所以不會自行財死,醫學上將這種管道稱作瘺管。由于它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器官的正常功能,而且往往成為慢性感染的病灶。
一般認為肛瘺是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后遺癥,而肛直腸周圍膿腫95%是因肛門腺感染引起。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30-40歲中年人多易患病,男性多于女性。
引發肛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肛門周圍膿腫,主要因污感糞便滯留肛隱宣傳窩,引起肛腺炎,導致肛門周圍膿腫,是肛瘺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直腸肛門損傷:外傷,來自消化道的骨性異物、金屬、肛表及肛門窺器檢查損傷肛管直腸,細菌侵入傷口即可引起肛門周圍膿腫。
③瘺道多在肛門括約肌之間通過,由于括約肌經常不斷地收縮與舒張,壓迫瘺道,影響膿液的排出,容易崆膿感染而難于愈合。
④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破潰后,膿液排出,膿腔逐漸縮小,外部破潰口和切口也縮小,腔壁形成結締組織增生的堅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閉合。
⑤肛門靜脈回流不暢,局部經常淤血,組織營養不良,影響愈合。
⑥結核桿菌、放線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膿腫,克隆氏病等難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瘺。
肛瘺經常會與其他的一些疾病相混淆,所以診斷肛瘺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的認真。肛瘺一般有急性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病史。膿腫自破或經手術切開排膿,從肛門皮膚外口或肛門內流膿,這些都是診斷肛瘺的主要標志。
1、望診
可見外口常在肛門周圍皮膚上或臀部形成一突起或凹陷。周圍皮膚因膿液刺激,常有脫皮發紅,有時有肉芽組織由外口內突出。周圍皮膚紅紫色,多為結核性瘺管。
2、觸診
低位肛瘺之瘺管,在皮下可以摸到繩狀硬條,由外口行向肛門,用指按壓,有膿液由外口流出。
3、直腸指檢
常在肛管后側、齒線附近可摸到中心凹陷的小硬結,有輕微壓痛,即是原發內口。
4、確定瘺管的深度與括約肌的關系
由于肛瘺的管道通過外括約肌和肛提肌,有時管道在內括約肌之間走行,手術中切開管道,必然要切開有關的括約肌。特別是通過肛門直腸環的瘺管,切開肛門直腸環,術后會引起肛門失禁。因此在檢查中必須弄清瘺管走行與肛門括約肌的關系。
5、確定瘺道主體與支體的變化
在肛瘺檢查中,不能單純從內口的數目,或瘺管是直的還是彎曲的,或者從病變的一個平面上了解病變的全貌;有時從肛門外部看,僅一個外口,癥狀也不明顯,但可能是瘺管很深,內口尋求比較困難的復雜性肛瘺;有時瘺外口較多,肛門皮膚病變較大,但其主管很低,屬于容易處理的簡單肛瘺。因此對肛瘺的診斷要具體細致。
6、全身檢查
肛瘺雖然表現為局部病變,但也與全身情況或某些疾病相聯系,絕不能忽視全身檢查。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發生肛瘺,往往為結核性肛瘺,且術后創口愈合較慢;骶髂骨結核患者發生的肛瘺,有可能是骨結核所引起的;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有時也因并發肛門膿腫,破潰后形成肛瘺等。對復雜性肛瘺更應注意全身檢查,必要時作細菌培養和抗生素敏感試驗,并注意血沉、血象變化。或進行肛門括約肌功能測定。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