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簡介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動物中分布廣泛,有高度的特異性,長期以來,已知HPV可引起人類良性的腫瘤和疣,如生長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膚和粘膜上的人類尋常疣、尖銳濕疣以及生長在粘膜上的乳頭狀瘤。自從1976年zur Hansen提出HPV可能是性傳播致ai因素以來,HPV感染與宮頸ai關系的研究成為腫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熱門課題。
HPV是一組病毒的總稱,組成一個科,其病毒形態類似,但DNA限制性內切酶圖譜各異,核殼體蛋白質的抗原性不同,其電鏡下的結果如圖1所示。目前已經確定的HPV型別大約有80余種,依其感染的上皮所在部位分為皮膚型HPV和生殖道上皮HPV,大約35種型別可感染婦女生殖道,約20種與腫瘤相關(下文提到的HPV感染均為女性生殖道感染)。依據不同型別HPV與腫瘤發生的危險性高低分為低危險型別和高危險型別HPV,低危險型別HPV包括HPV6、 11、42、43、44等型別,常引起外生殖器濕疣等良性病變包括宮頸上皮內低度病變(CIN I),高危險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型別,與宮頸ai及宮頸上皮內高度病變(CIN II/III)的發生相關,尤其是HPV16和18型。
2.女性生殖道感染HPV的現患率
有關HPV感染的現患率研究,由于檢測標本的來源、使用的HPV檢測技術、檢測HPV的型別以及研究地區人群差異等各有不同,各研究報道的HPV感染陽性率高低不一。通過檢測HPV DNA的方法確定的感染率稍高一些,而用細胞學或陰道鏡等檢測方法卻很低。許多應用直接檢測法如核酸印跡原位雜交或斑點印跡雜交法檢出其感染率大約在10 -20%,而用PCR法結果更高。對某大學女大學生(97%發生過性關系,平均性伴侶數為4個)進行檢查結果顯示,PCR法檢測結果為46%,而斑點印跡雜交法僅為11%,可見檢測方法影響著HPV感染的檢出。Melkert.的實驗中用PCR法檢出在普通婦女中為4.1%;Herrero報道在 Costa Rica農村地區用PCR法檢測18-94歲婦女的HPV感染陽性率為16%。目前許多研究應用HC法檢測HPV DNA,該方法更靈敏,因此檢出率更高。Clavel C等用HC-II法檢測1,518名15-72歲婦女HPV感染狀況,結果發現HPV感染的陽性率為22.3%。
3.年齡分布
HPV感染率高低主要取決于人群的年齡和性行為習慣。許多研究發現性活躍的年輕婦女HPV感染率最高,高峰年齡在18-28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下降,但大部分資料報道均未區分高危和低危型別,見圖2。大多數HPV感染可在短期內消失,機體通過自身免疫系統使病毒逐漸清除,尤其是低危型別HPV更容易被機體清除,大約持續18個月左右,因而低危型別HPV感染的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但對于高危型別HPV感染,許多研究報道其感染的高峰年齡是20-30 歲,此階段感染為暫時性,感染率較高,可達到25-30%,此后,感染率逐漸下降,35歲后5-10%為高危HPV持續感染狀態。對于HPV感染的陽性率在40歲之后是否開始上升或下降還存在一些爭議,尚需更詳細的資料加以驗證。
4.HPV感染的流行因素
由于HPV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其檢出率因各種方法而異,對于HPV感染流行因素的分析就很難確定。但HPV感染是一種性傳播疾病,與性行為因素有關,這一點已經明確。而個體的衛生狀況好,注意經期衛生,同房前后衛生,使用宮內避孕環等均可以使感染HPV的幾率降低。
(1)性行為:大部分研究表明婦女近期的性伴侶數,性交頻率,性伴侶患有生殖道疣等均與HPV感染密切相關。盡管有些研究表明初次性交年齡與HPV感染也有關,但這種因素受性伴侶數的影響,調整性伴侶數后,其危險性無顯著性意義。
(2)免疫因素:宿主的免疫力對HPV感染及病變的進展有很大的作用。有研究發現腎移植的免疫抑制者HPV的感染率是正常人群的17倍。HIV感染的人群中HPV感染率也增高。由于HIV感染人群性行為比較混亂,伴侶數較多,初次性交年齡小等因素,使HPV感染幾率增加。但有些研究并不能證明免疫抑制與HPV感染有直接的相關性,HIV人群可能由于自身暴露的危險性高或機體抵御潛伏病毒的能力降低而使HPV感染率增高,這一人群的HPV DNA檢出水平高于正常人群,這表明機體抑制HPV感染的能力降低。(責任編輯:admin)
[下一篇:尖銳濕疣都是性途徑傳播的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