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臨床癥狀表現為疼痛。肛裂常發于肛門后、前正中,以肛門后部居多,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或橢園形。其痛很有特點,即先于排便時突發刀割樣疼痛(由于糞便劃破肛管皮膚所致),然后短暫緩解,繼而出現長時間肛痛(由于肛門括約肌受刺激后產生痙攣所致)。臨床常見患者因怕痛畏懼排便,出現“怕痛----忍便----便干----更痛”的惡性循環現象。肛裂引起的出血也因撕裂血管的程度或多或少,常見因肛裂長期或大量出血而至貧血的病例。
典型癥狀是疼痛、便秘、出血。排便時干硬糞便直接擠擦潰瘍面和撐開裂口,造成劇烈疼痛,糞便排出后疼痛短暫緩解,經數分鐘后由于括約肌反射性痙攣,引起較長時間的強烈疼痛,有的需用止痛劑方可緩解。因此肛裂患者恐懼排便,使便秘更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創面裂開可有少量出血,在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檢查時用雙手拇指輕輕分開肛門口,即見潰瘍面,新發生的肛裂邊緣整齊、軟、潰瘍底淺,無疤痕組織,色紅、易出血。慢性肛裂深而硬,灰白色,不易出血。裂口下方為“前哨痔”。肛指和肛鏡檢查會引起病人劇烈疼痛,不宜進行。
多由血熱腸燥,大便秘結,排便過于用力,使肛門皮膚破裂,反復而發病。《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說:“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扼要闡述了因熱結腸燥,或因陰虛津虧而致大便秘結,排便用力,使肛門皮膚裂傷,隨后又繼發感染,逐漸形成慢性、梭形潰瘍。但也有因肛管狹窄、肛門濕疹、痔瘡損傷等感染而發病。
具體地講,北京東大肛腸醫院肛腸醫師介紹本病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1.解剖學因素:肛門外括約肌淺部,從尾骨起,向前至肛門后方。分為兩束,沿肛管兩側向前圍繞,至肛門前方,又相互聯合。因此,在肛門前后都留有間隙。并且肛提肌的大部分均附著于肛管兩側,前后較少。可見,肛門前、后方不如兩側牢固,容易受損傷。并且向下、向后與直腸形成一近90度的角。因此,肛門后部受糞便壓迫較重,又因肛管后部血液循環不足,彈性較差,肛門腺分布又較多,這些都是發生肛裂的因素。
2.外傷學說:干硬的糞便或異物容易引起肛管皮膚的損傷,這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因素。
3.感染學說:主要是肛門后部的肛隱窩感染,炎癥向肛管皮下部蔓延,致使皮下膿腫破潰而成肛裂。
4.內括約肌痙攣學說:由于肛管部位損傷或炎癥刺激,使肛門括約肌處于痙攣狀態,致使肛管張力增強,易損傷成肛裂。
5.肛門狹小學說:肛管皮膚在發育中遲緩,生成肛管狹小,易損傷成肛裂。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