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資訊: |




|
|
鞘膜腔內液體積留過多,即成鞘膜積液。它是一種常見疾病,可見于各種年齡。胎兒早期睪丸在腹膜后,7~9月時經腹股溝管下降進入陰囊,附著于睪丸的腹膜也隨之下降形成腹膜鞘突。出生后從內環(huán)至睪丸方整段精索部分的鞘突逐漸萎縮切臺。睪丸部分的鞘突形成囊狀睪丸固有鞘膜,正常的鞘膜腔內僅有少量漿液,當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時,可引起期膜積液。鞘突在不同部位閉合不全,又可形成各種類型四鞘膜積液。鞘膜積液分為四個類型:睪丸,精索鞘膜積液,睪丸精索鞘膜積液和交通性鞘膜積液。其中睪丸鞘膜積液最為常見,其又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友性,后著由炎癥、外傷、腫瘤、絲蟲病等引起。
本病中醫(yī)診斷為水疝,多因腎氣不足,腎陽虛衰,水液不能氣化,或脾氣萬虛,脾陽虛冷,運化乏力,水濕潴留,或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生,下注腎子,或腎子外傷,瘀血阻塞水道所致。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為陰囊內囊性腫塊,少量積液可無不適,常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積液量多時可引起陰囊鈍痛和精索牽扯感。
[診斷]
一、基本檢查
睪丸鞘膜積液質軟,有彈性和囊性感,觸不到睪丸和附睪,透光試驗陽性。精索鞘膜積液位于腹股溝或睪丸上方,與睪丸有明顯分界。睪丸精索鞘膜積液時陰囊有梨形腫物,睪丸亦捫不清。交通性鞘膜積液時,臥位積液囊可縮小或消失。
二、進一步檢查
B超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特別對疑為睪丸腫瘤引起的繼發(fā)性睪丸有重要意義。
三、診斷要點
1.陰囊內有囊性腫塊。可有陰囊鈍痛和精索牽扯感。
2.腫塊有囊性感,睪丸鞘膜積液時睪丸們不清。透光試驗陽性。
3.本病需與腹股溝斜疝和睪丸腫瘤鑒別。腹股溝斜疝的增大陰囊有時可見腸型或聽到腸鳴音,陰囊內容物在臥位時可回納,透光試驗陰性。睪丸腫瘤為實質性腫塊,有沉重感,透光試驗亦為陰性。
[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
嬰兒鞘膜積液和成人較小的鞘膜積液無癥狀者,可不需治療。
二、西醫(yī)治療
三、中醫(yī)治療
四、進一步治療
1.對繼發(fā)性睪丸鞘膜積液應針對病因治療。若為損傷性積血,應使用止血藥和抗生素,積血較多時應手術取出血塊;如為絲蟲病引起,須口服海群生并行鞘膜翻轉術;如為睪丸腫瘤引起,則應針對睪丸腫瘤治療。
2.注射療法 抽出積液,注入硬化劑。但易復發(fā)及合并感染。
[西醫(yī)治療]
對于較大的鞘膜積液伴有明顯癥狀者,應行鞘膜翻轉術。精索應將積液囊全部切除。交通性鞘膜積液應切斷通道,在內環(huán)處高位結扎鞘突。
[中醫(yī)治療]
一、辨證論治
1.腎氣虧虛證:多見于嬰幼兒,站立、哭叫時腫塊增大,平臥時腫物縮小,腫物過大時,陰囊光亮如水晶,苔薄白,脈細滑。溫腎通陽,化氣行水。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加減。
2.濕熱下注證:陰囊潮濕而溫熱,或有睪丸腫痛,小便赤熱,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清熱利濕。代表方:大分清飲加減。
3.腎虛寒濕證:多見于病程長久者,陰囊寒冷,皮膚增厚,墜脹不適。可有面色少華,神疲乏力,腰酸腿軟,便溏,小便清長,苔白,脈沉細。溫腎散寒。代表方:加味五苔散加減。
4.瘀血阻絡證:有睪丸損傷或睪丸腫瘤病史,能觸到腫塊,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暗,苔薄,脈細澀。化瘀行氣利水。代表方:活血散瘀湯加減。(責任編輯:admin)
[下一篇:睪丸鞘膜積液會影響生育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