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存在于人類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關于結核病的文字記載已近二千年,然而人類真正認識結核病是從1882年羅伯特科赫發現結核桿菌開始。人們隨后的認識不斷擴展和深化,至今仍有眾多的醫學科學家及醫務工作者在不斷努力探索控制和消滅結核病的有效方法,也仍有不少人們尤其是結核患者對結核病的認識存在一些偏差或誤區,需要我們大力宣傳和普及。
結核病主要誤區之一:感染結核菌不等于患病
我們人類對結核菌普遍易感,根據科學調查,我國幾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感染過結核菌。統計推算約有四億多人,而每年的患病人數約五百萬,這一數字世界上是最大多,但絕大多數人感染后并不發病,也就是就感染不等于患病,而且從感染到發病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潛伏期較長,絕大多數直到生命終結也不會發病,大約有百分之十的患者可以不治自愈,所以大可不必談結核色變。
結核病主要誤區之二:帶菌飛沫或微粒的傳染是結核病傳播的主要形式
其實,結核菌的傳播存在很大的機遇性,細菌以呼吸道飛沫或浮塵微粒為載體,首先要被人體吸入,然后必須到達肺泡或呼吸性支氣管,過小會被呼出體外,過大不能到達,限制大小約1-5um才可進入,然而載體還必須附著在肺泡壁上,有活菌及其生長、繁殖的條件和場所,整個過程有一定偶然性,但經常呼吸這種帶菌的飛沫或微粒,偶然就會成為必然。如經常面對的患者近距離(一米以內)咳嗽、噴嚏、大聲說笑等屬高危人群,隨地吐痰后形成帶菌微粒也是造成早期傳染的重要途徑。
我們的消化道含有很多的唾液、胃酸、腸液和多種酶類等多種殺菌物質,結核菌很難生存,以消化道傳染的機會微乎其微,其他的感染方式就更少。
所以避免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隨地吐痰,避免遠距離的飛沫傳播,注意空氣流通,而不是分房、分碗、分筷等,更不是桌、椅、物品等的接觸傳播。
結核病主要誤區之三:是否排菌決定傳染性及其大小
一個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需要看他的痰液中是否含有結核菌,痰菌檢查很必要而且至關重要,在痰液中能找到結核桿菌的病人約占所有病人的五分之一,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一定有傳染性。經典的觀察認為,一個排菌的肺結核病人一年能傳播很多人,而以后能發展成為結核病的人約有十五個。我國將結核病列為乙類傳染病,而廣東將結核病列為慢性病防治范疇都是具有科學依據的。
結核病主要誤區之四:預防結核病的關鍵是治療,控制傳染性肺結核病人
結核病的預防是多方面的,一般性的預防如戴口罩、咳嗽、吐痰不面對他人,不隨地吐痰,增強體質等。傳統的預防是嬰幼兒的卡介苗接種,主要是預防2%的重癥肺結核和0.3%結核性腦膜炎的發生,并不是預防接種后就完全不感染結核菌或不繼發結核??;高危人群的藥物預防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判斷出真實的效果,反而對今后的治療造成不良影響。預防的關鍵是控制結核病、徹底治療結核病人、消滅傳染源,DOTS項目的實施正是基于此,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這次機會控制結核病,降低我國的結核病疫情。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