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肛裂疼痛難忍,所以應該學會提早預防。
肛裂是指肛管齒線以下深及全層皮膚的裂隙。肛裂是嬰兒時期的常見病,其病因主要與飲食有關。如牛奶喂養,未及時添加輔食,致使大便干結;排便時用力過猛,堅硬的糞便強行通過肛管時,造成肛管皮膚較深的裂傷。也可因粗糙的衛生紙磨擦,或因患腹瀉時大便有力地噴出而致損傷。臨床表現為排便時和排便后肛門劇痛,嬰兒因此煩躁不安、哭鬧不止。
玉林新博醫院肛腸醫師醫師指出:處于生長發育最快時期的嬰兒患了肛裂,父母只要及時采取措施,可很快治愈。
1.要提倡母乳喂養。母乳是寶寶最佳的養料,母乳中主要是乳白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故吃母乳的嬰兒,其大便較軟。
2.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家長要培養孩子每天按時排便的良好習慣,不挑食,不偏食。每天攝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纖維素的新鮮蔬菜,有助于保持大便通暢。一旦發生便秘,可經常給嬰兒喂以酸牛奶、豆奶、蜂蜜、香蕉、水果等滑潤食物。
3.保持局部清潔衛生。小兒發生了肛裂,父母應在小兒每次大便后用柔軟的衛生紙輕輕擦干凈,之后用1:5000的高錳酸鉀(PP粉)溫水溶液坐浴10-20分鐘,這可起到局部消毒加速裂口愈合的作用。
4.局部燒灼治療。對肛裂反復發作、時間較長的小兒,父母可在醫生指導下用20%的硝酸銀局部燒灼,然后用沾有生理鹽水的棉棒擦去多余的硝酸銀,每天一次,肛裂會很快愈合。
預防肛裂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去看醫生等,讓糞便變軟,從而實現排便正常;否則就只能讓干硬的糞便硬性通過肛管。事實證明,“硬來”不過是呈一時之氣、圖一時之快的一種“莽撞”的行為,因為干硬糞便硬性通過肛管時,擦傷肛管皮膚,撕裂肛管造成的。肛門上皮與直腸粘膜不同,伸縮性小,大便干燥。排便時容易受刺激、被擦傷。受傷部位90%是在背側(肛門時鐘的六點位上)。肛門受傷后導致出血,出血量較小,但感覺非常疼痛,不僅在排便時感到疼痛,排便后一段時間內也會感到劇痛無比,因此也有些人從此害怕上廁所,進而因控制排便而導致便秘,因長期糞便干結而引發肛裂。
另外,肛門潰瘍致使排便困難,糞便中的細菌侵入傷口,引起感染,發生炎癥,潰瘍的直腸部分生有息肉(肛門息肉)。潰瘍的肛門部分生成“皮膚痔”或被稱之為“前哨痔”的像小疙瘩似的突起物,像這種生成息肉和“前哨痔”的肛裂也需要通過手術來治療。但肛裂產生的息肉與所謂的大腸息肉性質不同,不會發生ai變。
總之,肛裂的預防是減少發病的有效途徑。
(責任編輯:admin)